中超夏窗收官:13 队启用港澳台球员,国安、亚泰、大连英博未跟风
2025 年中超夏季转会窗口于 7 月 21 日正式关闭,本赛季共有 13 支球队启用港澳台球员名额,创下历史新高。上海申花、上海海港、成都蓉城等争冠球队均通过引入港澳台球员补强阵容,而北京国安、长春亚泰、大连英博三队则成为例外,未在夏窗使用这一政策红利。
在中超限薪令与外援名额限制的双重背景下,港澳台球员凭借 "内援身份 + 即战力" 的双重优势,成为各队引援的热门选择。本赛季注册的 13 名港澳台球员中,中国香港球员占据主导地位,包括上海申花主力边后卫陈晋一(1 球 4 助攻)、成都蓉城跑动王周定洋(2 球 1 助攻)、天津津门虎后防核心孙铭谦等。这些球员不仅在防守端贡献稳定,还能通过边路突破和定位球为球队创造进攻机会,例乐鱼官方网站如陈晋一在申花左路的突破成功率高达 65%,直接参与球队 8 个积分的获取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夏窗期间多支球队通过针对性引援提升竞争力。上海海港签下中国香港边后卫亚历斯祖,填补沈子贵离队后的空缺;武汉三镇虽未使用港澳台名额,但通过归化球员王毅补强防线;山东泰山则将港澳台名额留给 24 岁前锋李小恒,期待其未来潜力。
二、未使用名额的三队:困境与选择
北京国安因 FIFA 转会禁令被迫零引援,成为争冠集团中唯一未补强的球队。尽管俱乐部曾尝试引进周定洋,但因名额分配问题和引援流程冗长(需经俱乐部、集团、主教练三重审核)而失败。此外,国安目前拥有塞尔吉尼奥、政图罗等归化球员,可能认为无需额外使用港澳台名额。
长春亚泰和大连英博则因保级压力选择 "务实路线"。亚泰夏窗重点引进希腊边锋萨拉萨尔,试图激活进攻端;大连英博作为升班马,更倾向于使用外援提升即战力,最终成为仅有的两支未使用港澳台名额的保级队。
三、政策红利与联赛生态的双向影响
自 2018 年中国足协调整政策以来,港澳台球员被视作内援,每队可注册 1 名且不占用外援名额。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港澳台球员的引进热潮 ——2024 赛季中超、中甲共有 20 队使用相关名额,2025 年夏窗进一步增至 13 队。对于球队而言,引进港澳台球员既能节省外援预算,又能通过区域化引援提升战术多样性。例如浙江队后卫梁诺恒(累计中超出场 85 次)已成为球队后防核心,其经验与稳定性对浙江冲击亚冠资格至关重要。
从联赛层面看,港澳台球员的涌入正在重塑竞争格局。中国香港球员在中超的集体爆发(陈晋一、茹子楠等 6 人跻身主力),不仅提升了联赛观赏性,也为国家队输送了新鲜血液。中国香港足总主席霍启山近期呼吁进一步放宽政策,建议允许每队注册 2 名港澳台球员,以促进区域足球融合。
四、争议与未来趋势
尽管港澳台球员的表现获得认可,但部分引援仍引发争议。例如上海海港签下的亚历斯祖(港超数据:2 球 3 助)能否适应中超强度存疑,而山东泰山的李小恒尚未获得出场机会。此外,政策执行中的身份认定问题(如归化球员的血缘限制)仍需进一步明确。
展望未来,随着中超 "年轻化" 与 "性价比" 引援趋势的深化,港澳台球员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。若足协能放宽名额限制或简化注册流程,预计会有更多球队加入这一潮流,为联赛注入新的活力。对于国安等未跟风的球队,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调整战术体系,将成为下半程的关键课题。

结语
中超夏窗的落幕,标志着港澳台球员正式成为联赛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13 支球队的选择印证了这一政策的成功,而国安、亚泰、大连英博的 "保守" 则折射出不同俱乐部的战略考量。无论是争冠集团的战术补强,还是保级队的生存博弈,港澳台球员的故事都将在未来的中超赛场上持续书写。